有情怀的教育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侯德富:用教育改变命运

发布日期:2024-06-26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展现当代中国民办教育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弘扬民办学校创业人、掌舵人心系教育、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经有关领导和专家提议,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内资《河南民办教育》推出“有情怀的教育家”栏目,面向全国遴选民办学校创办人和掌舵人进行连续报道,并在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现刊发第12期《侯德富:用教育改变命运》。

侯德富,私立华联学院董事长、老校长、教授,今年94岁,中共党员,华南师范大学工会原主席,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会委员,离休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3年俄语专业本科毕业、195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俄语教师、日语专家,从教72年(其中华南师范大学任教38年,私立华联学院任教34年)。1990年牵头创办私立华联学院,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党委书记。学校实行老教授办学、特色兴校,发挥“银龄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人物”,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读懂中国”展播宣传人物。

勇立潮头,拓荒教育

侯德富离休时,正值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大量需要人才,1992年当他看到邓小平南巡新闻报道后精神为之振奋深受鼓舞,联想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拼搏中“名落孙山”的学子们,创办“民校”梦想油然而生。此时住在美国华盛顿儿子家的侯德富随即实地考察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美国东部一些私立大学,开始作办学准备。他不顾家人苦苦挽留毅然回国,旋即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民族学院等高校几位离退休教授本着教育强国、关心下一代成长宗旨和用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联合创办了私立华联学院并担任校长。开创了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社会办学的先例,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办公厅安排董事长、校长去中南海汇报工作,推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担任名誉校长、题写校名、帮助解决建校用地等问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朱森林,副省长卢钟鹤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广州市人大常务会主任陈建华等先后到华联视察、调研。省教育厅罗伟其厅长、高教厅许学强厅长、谭泽中省委教育委副书记、魏中林副厅长等,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吴紫彦,中共清远市委书记骆彦秋等领导多次亲临指导工作,看望师生。

侯德富带领校领导“一班人”和教职员工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经过“借窝生蛋”、“租窝生蛋”、“建窝生蛋”三个艰苦创业历程,建成了目前拥有广州、清远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080亩,建筑面积35万多平方米,设有2个二级学院、14个系(部)、43个专业;专兼职教师400 余人,在校生近万人的现代化民办高校。建校34年来累计培养出实用型人才7万8千多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5600多名,征兵入伍300多人,安排了600多名社会青年、高校毕业生来校就业,三名毕业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大学毕业生“创业之星”,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心怀学子,有教无类

侯德富说,私立华联学院成为热门是从招收、培养高考落榜生开始的。学校采取免费补习、辅导,让“计划外”录取的学生“边读大学、边读高中”,一年后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通过自学考试、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相沟通”办学等形式实施专科、本科连读教育,让高考落榜生既取得专科文凭又能获得本科学历。他创办了华联日本京都校、东京校,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人文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走出国门深造创造条件。侯德富认为,教育工作不分分内分外,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职责。学校率先录取残疾人入学,而且毕业后安排留校就业,继续教育培养。侯德富坚持以仁爱之心办教育是出了名的,一次,在罗浮山看到一群少数民族儿童少年游玩,他首先想到的是他们是学生吗?是学生为什么不上课?当得知是来自四川甘孜地区的藏族辍学孤儿时,便立即联系领队和监护人,商洽举办“川藏孤儿义务教育班”,学校免费为这37名7岁至15岁的藏族儿童少年开设语文(汉语、藏语)、政治、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小学、初中课程,补齐其九年制义务教育缺口。两年的学习生活,他们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加深了民族感情,增强了爱国情怀,依依不舍告别学校回乡,投身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侯德富还认为教育就是要使人变好,使人变好是好教育,使人变坏是坏教育,使人不变的不是教育。他先后决定“收留”了4名因违法犯罪正在服刑的失足青少年“保外就学”。学校与公安部门签订责任状,承担帮教责任;相关导师(班主任)向校长签订“承诺书”,确保教育转变达标。通过两年特殊教育帮助,这几名学生痛改前非,努力学习,成绩合格准予毕业。受到广州市公安部门表扬,并作为典型在全市宣传。

积从教几十年之体验,侯老深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中小学。他建议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支持开设师范教育,并联合“中陶会”创办了“教师进修学院”,免费培训了来自全国110个贫困县的220多名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老师。从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他又领略到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果断决定与新丰县建立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对帮扶共建项目。常态化派出骨干教师、行政管理人员驻点帮助整体提升校长、教师素质和能力;开放学校图书馆、多功能教室、运动场地和校内外实验实训设备,助力提升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立教为公,扶贫助学

侯德富说,教育是民心事业、良心事业,我们办学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培养人才。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教育的公益性,建校伊始就自定义为非营利性办学性质,学费收费标准在同类高校中最低,学费收入1/3用于教职工工资、1/3用于学生、1/3用于学校发展。股东不分红(只拿相当于银行存款利息2倍的利息)。初创阶段由于经济困难,侯校长带领“银龄”教职工三年没领工资,过紧日子共同度难关。但是,对学生则是慷慨无私,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教育扶贫。实行奖、贷、减、免、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能跨进大学校门、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给予在清远校区上课的特困生减免三年全部学费的50%,贫困生学费第一年减免50%、后两年减免30%,仅2001-2005的5年里就为贫困生减免学费408万元。学校设立“校长奖学金”、“曾近义奖学金”、“麦克尔助学基金”、“老校长奖学金”及其他非固定性、临时性的扶贫助学奖学项目。2017年设立“老教授扶贫基金”,由全校70多位老教授捐资,每人面对面对口帮扶2名以上清远校区连南、连山、阳山、连州、英德等贫困山区和民族地区的贫困生。给每名学生每月200元为期2年资助。侯德富带头出资1万元帮扶5名贫困生。虽然他前三年已自费60万元放在学校财务作扶贫济困专款,2021年又拿出40万元建立“老校长清远技校学生扶贫助学基金”,扩大助学规模、加大帮扶力度,助力全校贫困生精准脱贫。每当看到学生交学费有困难他会主动掏钱“借给学生”办好注册手续(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人次至今未还款);得知学生因病住医院家长承担不起医疗费,他会慷慨解囊解人之危。

与此同时,为了帮助“不被关注的角落”,学校建立健全了“助残帮扶”机制,设立社会实践联系点,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陶行知研究会会员、学生志愿者开展暑(寒)期帮扶活动。定期不定期举办残障青少年电脑、法律、手工制作等培训班,帮助农村残疾青少年掌握技术、技能,实现就业、创业,成为自食其力劳动者。学校开展“南粤会亲”活动,侯校长携款32000元前往乳源县扶助希望小学、看望家庭贫困小学生。得知贵州山区留守儿童生活很困难后当即与贵州省“陶研会”沟通,在毕节市教育局、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关心支持下免费举办了毕节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广州夏令营,让留守儿童走出大山、与在广州打工的父母团聚,体验大城市繁华、感受祖国现代化辉煌。华联被广东省副省长卢鈡鹤称赞为“名私不为私,名私不谋私”的民办学校典型。

立德树人,特色兴校

党的领导是学校的生命,特色办学是高质量发展的翅膀。这是侯德富同志建校的初心和实现“两个十年华联梦”的法宝。建校第一天学校就主动建立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人优我强”的独特风格。以创设和建强“五个课堂”为“母体”,孵化教育教学特色,培养特色人才。强化知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课堂(“第一课堂”);建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平台的“第二课堂”(顶岗实习、实训等);创办以实践育人为主题的“第三课堂”(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志愿者活动等);开创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思政元素”融入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课堂(第四课堂);创新以发挥兴趣特长、成就专业理想为培养目标的“第五课堂”(学生社团活动)。形成了扩展和较为完善的理论----实践----再实践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同时,辅之以老教授指导中青年教师的“新学徒制”,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孵化出一系列培养特色人才的“华联现象”:改革开放中成立的民办高校广东第一家、以“私立”冠名第一家(可能是唯一一家)、老教授办学治校第一家、全省高考录取分数线最低的一家(之一)、学费收费标准最低的一家、连续20年坚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第一家、连续20年坚持学习陶行知教育实践第一家、使用电子计算机教学(高校)第一家、办企业出国人员日语培训班第一家、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给予学分鼓励第一家、学生管乐团参加世界管乐大赛获得三项冠军(第一家)、端正行业之风招生不搞权钱交易(第一家)、获评广东省大学毕业生“创业之星”最多的一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华联建校34年来,累计返聘来自全国各地的离退休教师、干部583人,常年在职百人左右,当前在职108人。学校高度重视“五老”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实行老教授办学、教授治校办学模式和“四大系统”“五位一体”现代民办高校领导体制。创立以退休老教授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为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发挥作用塔建了平台、预留了空间、提供了生活保障(符合条件的退休返聘教职工享受“第二次退休”待遇)。在党政领导和工作机构中老同志、老教授唱主角。现任校领导班子9人中,老教授、老同志有7人;党委成员11人中老同志有8人;中层以上干部中,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占24%以上。全校14个系中12个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老教授,10个党总支部、1个直属党支部中有7位老同志担任书记。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是党建领航员、思想疏导者、学科带头人、专业指导者、科研领跑者、困惑纾解人,又是教学骨干、行政管理行家、后勤工作“老把式”、党建工作骨干、宿舍管理的“服务员”、关心下一代的“园丁”……。例如,钱嗣立老师70多岁了,担任学校艺术教育中心主任。1997年以来为学校创办了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古筝乐队等5个音乐团队,培养了4830多名学生。带领团队参加市、省、全国及国际重要演出和大赛,先后获得四十多项最高奖、特金奖、金奖、银奖。2004年管乐团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第一届维也纳世界杯管乐大赛”获得青年组第一名金牌和团体总分第一名冠军。钱嗣立老师患了“青光眼”等多种疾病仍然坚持教学。学校多方为他寻医问诊,因病情恶化治疗无效他才不得不离开工作了27年的心爱岗位,为培养音乐人才鞠躬尽瘁。像钱老师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银龄教师”大有人在,人们普遍认为,没有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就没有华联的今天。

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主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累计投入580多万元建立清远社会实践基地,先后组织156批5万6千多名学生到基地上政治课,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入农村调查、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陶师陶”活动,以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激励教师学生;以陶行知“眼、脑、手并用”、“教、学、做合一”、“知、行、创一体”的教育理念培养实用性人才。学生社团活动以增强动手能力、开发智力潜能、成就特长爱好、增强职业核心能力为培养目标。全校成立了5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十几个学科门类,常年参加活动学生达6000多人。让“怪才”、“偏才”、“不才”成才,成就专业技能创新梦想。

从随机抽样调查看,华联毕业生就业创业成绩很突出。虽然学校高考录取分数线很低,但是学生的智力很高、动手能力很强,为就业创业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老骥伏枥 志在“百年”

侯德富常说我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研究生,教育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要用教育改变更多人的命运。其实他做的比说的更好。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培养外向型人才的需要,他日以继夜编写出版日语教材,开设日语广播电视讲座;创办委托代培“中山班”,为东莞“福地”引进“日立”彩色显像管培训出国人员;组织几位老师先后创办华南师范大学俄语专业、日语专业和日语系。离休后拿出10万元送给华师大外语学院奖励学生、教师。

侯老的座右铭是“养老、养老,越养越老;干活、干活,越干越活”。虽然已94岁高龄,但他认为自己“人未老”,决意不下火线。三十多年如一日团结党政领导“一班人”,率领“五老”团队,带领中青年教师踔厉奋进在教学第一线。每天早晨7点多钟到校上课、查课、开会,堪称“日理万机”;每每给学生上党课、“第一堂思政课”,作形势政策报告,以自己争取入党34年和争取当优秀共产党员30多年的奋斗历程现身说法,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二十多年如一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手机24小时待机,随时倾听师生呼声,及时处理、解决、解答师生困难和问题,同学们无不深受感奋激励。

侯德富说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正以一日千里速度突飞猛进,培育“新质生产力”人才时不我待。我们要发扬教育家精神,坚定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把有限的生命全部投入到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去,以实现“两个十年华联梦”的第二个十年梦的丰硕成果添加到教育强国的大厦中去。

友情链接 / Links

主办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中路94号黄河科技学院院内

电话:0371-68880116    网站备案:豫ICP备20017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