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当代中国民办教育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弘扬民办学校创业人、掌舵人心系教育、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经有关领导和专家提议,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内资《河南民办教育》推出“有情怀的教育家”栏目,面向全国遴选民办学校创办人和掌舵人进行连续报道,并在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现刊发第11期《李海燕:厚植家国情怀 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李海燕,女,汉族,1961年生,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河南省太康县人,曾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现任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理事长、校长。曾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河南省教育专家、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十大女杰、河南省先进民营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河南省教育十大新闻人物、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等多种荣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多次应邀在国家和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报告,其办学经验受到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在李海燕的带领下,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扬“志存高远、勇于拼搏”的办学精神,围绕“立足周口,面向河南,辐射全国,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和周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办学定位,为河南实现“两个确保”贡献智慧和力量。目前学校占地2000多亩,建筑面积63万多平方米,设10个院部,60多个本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1300多人。学校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分中心10个,下设实验实训室17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建有校外实训基地188个。
40多年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6万多人,学校毕业生以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有的成为单位业务骨干、工程师,有的成为企业的经理厂长。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连续七年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民办学校”。
一、围绕市场办学,勇闯职教特色发展之路
1981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李海燕凭借租的两间平房创办了海燕服装培训班。办学初期,条件非常艰难,为了节省开支,她既当老师,又当采购员,白天黑夜连轴转,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去郑州买书扯布总是当天返回,省下住宿费;下车后,手提肩扛徒步回家,连三轮车也舍不得坐。肩压肿了,脚磨出血了,她总是涂点膏药后继续工作。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李海燕根据市场需求,又先后增设了家电维修、摩托车维修、电焊、氩弧焊、保护焊、中式烹调、中式面点、美容美发等专业,海燕技校应运而生。同时,为做好学生就业安置工作,她抽派专人到沿海各大城市,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收集用工信息,洽谈校企合作,并按照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内容,确保毕业生供不应求。对于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她还免费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站稳脚跟。
40多年来,李海燕把全部身心倾注于职业教育事业,像母亲一般呵护学生,像亲人一样帮助前来求学的孤儿和残疾青年,使当年的“服装培训班”发展成为今天的“职业本科大学”。正是她敏锐超前的眼光,审时度势,抢抓发展机遇,从技校到中专、到大专,再到职业本科大学,咬定目标,克服重重困难,在职教战线上呕心沥血,使学校的教育事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在40多年的实践中,李海燕独辟蹊径,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重德强技、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之路,打造出“周口海燕技工”这一全国优秀劳务品牌。同时,她把学校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当她不再举办时,将无偿交给周口市人民政府,充分展示了她高尚的家国情怀。
二、深化内涵建设,促进学校健康快速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本科职业试点高校的校长,李海燕肩上承担着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路径、试标准、做示范的任务。她带领全校师生,坚持本科层次为主的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河南省“十大战略”为导向,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工学、管理学、医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突出职教特色,积极打造创新高地,主动为地方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高水平职业本科大学不懈努力。
(一)实施“铸魂育人、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程
李海燕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在学生管理方面实施“7+2+3+3”模式:开展爱党爱国教育、爱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劳动教育、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资助育人教育、安全及防范网络诈骗教育等七大教育,夯实铸魂育人和健体增智工程,提升学生体能、技能、智能,确保疫情防控安全、学生管理安全、政治舆情安全。在思政建设方面推行“3+4+5”工作模式: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思政课程考核方式等三项改革,强化政工干部和思政课专职教师、专职辅导员、各级网络评论员、“七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坚持集体备课、坚持主题班会、坚持唱三支歌、坚持每周升国旗、坚持红色引领。
(二)构建“特色鲜明、科学严谨”教学管理体系
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狠抓教学过程管理,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期三检查、两交流,年度十节点、一总评”的教学管理模式。“三检查”即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两交流”即期初教学工作计划交流汇报会和期末教学总结交流汇报会,“十节点”即每学年的六次检查加四次交流汇报,“一总评”即在十个节点上,按照一定的分值和比例给予全面评比。该教学管理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有机结合,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建立了学校、学院和学生“三级联动”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管、教、评”分离的管理机制。近三年来,学校师生参加国家、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356项。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以周口市“建设科教城、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为契机,大力推进与行业企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人才培养、人才资源互通、实践教学共管、技术成果共享、校园文化共建等六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协同发展、共同参与办学的合作机制,先后与180多家企业和学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关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三教”改革,突出职教属性,强化实践教学,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推行“1+X”证书制度,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打造校企融通的人才培养路径,初步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服务”贡献社会路径
学校重点打造百度智能云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京东管理产业学院等,面向未来技术,布局元宇宙新技术新专业,不断探索调整专业适应数字化转型道路,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瞄准区域产业定位和发展需要,以现有的河南省内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物流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工业机器人智能识别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基地)以及15个市级科技平台,8个市级创新型科技团队为依托,以《基于机器视觉的工业质检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基于智能物联的仓储控制系统的研究》等多项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实现校、政、企之间的优势互补,推进人才、技术、项目、信息等科技创新要素聚集,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热爱公益事业,助力党和政府脱贫攻坚
(一)关爱残疾学员和下岗职工,减轻社会负担
长期以来,李海燕把“免费或减费招收残疾学员及下岗职工”写进招生简章,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残疾学员及下岗职工由社会的包袱变成社会的财富。为此,李海燕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范操正,来自贫困的息县山区,双腿瘫痪,走路靠两手按地,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而他却凭着讨饭卖馒头,一分一角地攒了1000多元钱!当他来到学校用颤抖的双手交学费时,李海燕说:“这钱你留下买电器零件吧!将来学会了技术,没零件咋立摊呢?学校全免你的学费。”为了方便他的学习,李海燕还特别安排在讲台旁给他铺了张床,让他半卧半坐地听课;该毕业了,李海燕又派人专程跑到郑州,为他购置了400多元的电器零件。这个靠双手“走遍”上海、广州等差不多半个中国的铁铮铮的硬汉子,在离校那天,竟孩子似地哭了,喊了李海燕声“妈妈”。回去以后,范操正开起了家电维修店,仅仅两三年的光景就盖起了新房、成了家,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位给他母亲般温暖的“妈妈”。
(二)落实国家政策,加大扶贫培训力度
周口市原十个县(市)中,有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两个省级贫困县,1186个贫困村。学校作为河南省扶贫开发劳务技能培训基地,为落实好党的扶贫政策,李海燕要求学校一方面加大宣传,另一方面对个别特别困难的学生,除减免学费外,还在生活上给予补贴。把扶贫政策、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位学生心中,在学生中开展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学习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让他们懂得技术可以改变命运。从小父丧母嫁、与八旬奶奶相依为命的学生邹秋莲,两岁丧父、兄弟四人靠母亲拾破烂维持生计的李怀杰,还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都在李海燕的帮助下,学有所成,通过技能改变了命运。40多年来,李海燕免费培训贫困学员29650人、下岗职工4106人、残疾学员5282人、孤儿653人,使他们从社会包袱变为社会财富,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全家脱贫”的目标。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仍需努力拼搏。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李海燕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全国首批职业试点大学,其使命与价值在于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培养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展望未来,李海燕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职业教育定位,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党的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勇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牢记国之大者,厚植教育情怀,扛实扛牢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任务,以“努力成为本科职业试点高校的理论先行者、实践探索者、标准创建者、成效评价者”为工作目标,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打造河南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契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把学校建成“河南叫得响、全国有影响”的一流职业本科大学,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