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的教育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李香枝:一生做好一件事——教育

发布日期:2024-07-19    作者:     来源: 民办教育研究院     点击:

为展现当代中国民办教育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弘扬民办学校创业人、掌舵人心系教育、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经有关领导和专家提议,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内资《河南民办教育》推出“有情怀的教育家”栏目,面向全国遴选民办学校创办人和掌舵人进行连续报道,并在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现刊发第13期李香枝:一生做好一件事——教育》。

李香枝是中原科技学院创始人、理事长,河南省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河南省华侨教育公益基金发起人,郑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历任中国致公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致公党河南省委常委,致公党河南省委教育科技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侨联副主席,政协河南省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委员。

她有一系列荣誉:河南省“十大女杰”,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河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十大女杰”,河南省“巾帼创业之星”,河南省“慈善事业最具影响力爱心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优秀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优秀党员等。

她所创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中原科技学院,先后获得“影响中原十大教育品牌”“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佳服务高校”“河南省诚信文明办学单位”“河南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十佳领军院校”“最具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值得推荐的10张河南教育名片”“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发展成长最快高校”“河南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在艾瑞深校友会2021中国最好民办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31位,在2022年武书连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居第24位。

李香枝30年如一日,坚守“一生做好一件事——教育”的信念,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播撒大爱,追求卓越,在育人的理想世界里搏击遨游、上下求索,历经磨难、矢志不渝,走出了一条圆梦教育的星光大道。

一、为梦想而创业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飞速发展。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称的是:很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仍面临技能匮乏的困境,因为没有一技之长,限制了年轻人的发展,难以立足社会,更难以为家庭创造更多财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李香枝凭着对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1993年,她怀揣仅有的1600元钱,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满腔豪情,只身从禹州来到郑州,踏上了教育报国之路。

经过广泛调研,她决定创办一所技工学校,让年轻人掌握一项技能,造福社会。面对无经费、无校舍、无老师的“三无”境况,李香枝她东拼西凑了4万元钱,排除万难,租校舍、聘老师,创办了人生第一所学校——郑州铁文技术学校。

李香枝要把铁文技校办成一所学生满意、社会认可、家长认同、用人单位夸赞的技工学校。为此,她持之以恒地在四个“狠”字上下功夫。

一是狠抓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广泛深入的实践、探索和精心提炼,郑州铁文技校形成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办学宗旨,确立了“以德为魂、以能为本、以勤为径、以创为先”的办学理念,树立了“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的办学信念,亮出了“领时代风范,创全国名牌”的办学目标,实现了“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就业顺心,企业称心”的办学心愿。

二是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李香枝不惜重金,从高校、企业及应届毕业生中聘请高级专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和当时的其他同类院校相比,郑州铁文技术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讲师、全国模范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占60%以上,106名教职员工中,本科以上学历65人,获省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有18人。

三是狠抓专业建设。李香枝积极倡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培养目的”的教育模式,设置社会需求量大、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学校设置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汽车维修与检测、烹饪与酒店管理等专业。在专业创办上,铁文技校践行“一流的设备、精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真挚的友情、不懈追求完美”的主旨,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技术人才,最大程度地适应了当时行业一线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四是狠抓教学质量。李香枝根据技校学生的特点,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调研,持续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早在1998年,李香枝就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与相关企业联合,率先提出“校企联合订单式培训”模式,采取“校企联合、订单培养”“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把学校真正办成企业的人才基地,把企业真正变成学校的实习工厂,实现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无缝链接。

在创办郑州铁文技校的过程中,李香枝既是校长,又当老师,其中的甘苦,无以言表。她一边学习党的教育法规和教育教学理论,奠定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一边东奔西走,为学校的发展奔波呼吁。她舍小家、顾学校。她的小女儿最常问姥姥的一个问题是:别的小朋友都有妈妈,为什么我没有?她常说亏欠女儿和家人的太多太多。“让铁文的孩子都能学到一技之长”是李香枝常说的一句话,这是一份责任、一个承诺。这一抉择让李香枝再也无法停止前进的脚步。

铁文技校自1993年创办至2010年停止办学,共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专业人才7万余人,遍布上海、深圳、广东、南京、杭州、北京、青岛等120个大中城市,成了用工企业的“香饽饽”。铁文技校先后被河南省政府和郑州市政府指定为“河南省扶贫培训基地”“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品牌学校”“郑州市下岗女工免费技能培训基地”。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全国、省、市“先进办学单位”。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铁文技校的先进办学事迹,《全国先进办学经验汇编》《河南省先进办学经验介绍》等书纷纷推广铁文技校先进办学经验,铁文技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李香枝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首届最具影响力“十大女杰”、河南省“十大巾帼”创业之星、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巾帼创业”带头人、河南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工作者、郑州市第四届“十大杰出女性”特别奖、省市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被推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李香枝还被推选为郑州站火炬手。

二、新的跨越,新的起点

2008年,在各级政府和河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李香枝与河南师范大学签订协议书,联合举办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从技工教育跨越到本科教育,实现了她多年来一直希望创办高等教育的梦想。李香枝的教育之旅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签订协议的当年,河南省政府在郑东新区中牟产业园区大手笔规划职教园区,李香枝抓住这一机遇,在职教园区征地522.06亩,开始了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的建设。2009年6月,学校成立董事会,决定投入六亿资金建设新校区。为把郑州校区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美丽校园,李香枝三次南下广州,诚邀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负责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李香枝经常冒着严寒酷暑在工地现场办公,指挥郑州校区的建设。2010年9月,新联学院郑州校区一期工程落成并迎来了首批1533名新生,创造了令外界惊叹的“新联速度”。

对于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李香枝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她以自己的执著和努力,为学校发展打下硬件基础。2010年12月,河南省教育厅同意新联学院郑州校区建设河南省教育科研网郑州市中牟产业园区职教园区节点,标志着新联学院郑州校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了省内一流水准。2011年5月,新联学院在“2011年度河南高校综合实力大型调查评选”活动中荣获“河南发展成长最快的院校”称号。

她眼界开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她的倡导下,新联学院确立了“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学校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推动国际化发展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她多次率团出访世界知名高校,借鉴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办学理念,提升办学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争取、引进世界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校际合作平台,学校与海外高校开展了教师互访、合作科研、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9月,中原科技学院大学生吟诵团应美国高校邀请,分别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爱荷华州得梅因市的湖郡学院和爱荷华州立大学举办了“亲情中华”古诗词吟诵赏听会,将充满魅力的中国诗词赋表演带给了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

李香枝是一个富有理想和挑战精神的人,她的人生就是不断“挑战不可能”的人生。在创办新联学院的过程中,她就期望自己能够创办一所百年名校,提出了“鼎立中原,百年新联”的口号。

十年生聚,十年发展。

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20年,新联学院郑州校区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6056人;开设有30个本科专业和14个专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济、管理、教育、艺术7个学科门类,拥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品牌专业20个;专任教师775人,兼任教师201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专任教师291人。

十年间,学校累计投入办学经费共17.56亿元。学校建筑总面积30.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5.6万平方米。拥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27个、校外实习基地155个,校内实习实训中心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96.86万元。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100%。有纸介质图书128.7万册、期刊603种,电子图书55万册、期刊7424种,数据库17个。

十年间,学校坚持依托城市特色打造办学特色,依托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初步构建了以工科和新文科为主体的学科专业体系。在举办的30个本科专业中,有23个是工科或新文科专业,占比76.7%;其中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实训)教学中心被认定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联学院学报《应用技术研究》获全国民办高校“十佳学报”称号。

十年间,学校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在李香枝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上下全面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积极构建素质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获奖率、毕业生就业率上位居河南省民办高校前列,考研录取率和总人数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

十年间,学校建构了完善的治理机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运行良好,施行有力。在办学性质、办学资质、资产过户和法人财产权、招生和学籍管理、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安全稳定工作等方面,都做到了严格依法办学,符合国家各项规定要求。

十年间,学校实现了从一文不名到声名鹊起的跨越。从2018年起,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3年在全省19个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中排名第3;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独立学院排行榜中,2018至2020年分别位居第28位、第22位和第19位。

2020年注定是李香枝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最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学校成功争取到3000亩教育划拨用地;这一年,新联学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转设”考察;这一年,位于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许昌的3000亩新校区开工建设,从此许昌——郑州两校区比肩而立、双翼齐飞。

2021年2月,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被教育部正式批准转设为中原科技学院,李香枝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点,踏上了“办百年名校”的新征程。

三、建精品工程,办百年名校

在30余年的办学生涯中,李香枝一直恪守着这样的原则:上,肩负好对政府、对社会的责任,尽一己之力为政府分忧;下,对得起每一位学生和他们的家人,让每一个孩子掌握安身立命的知识和技能,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位于许昌市永昌东路266号的中原科技学院许昌校区,占地面积2982.2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46万m2,计划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建设规模36810人。一期工程计划完成建筑面积70万m2,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2022年9月已投入使用,到2025年入住四届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0人,二期工程2026年以后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适时建设。自2020年11月开工建设至今,三年多的时间,一座崭新的、美轮美奂的大学校园在许昌拔地而起。

在中原科技学院许昌校区的建设中,李香枝实地考察了几十所世界名校,查阅了海量的相关资料,通过深入研究和精心谋划,最终形成了规划设计任务书。邀请英国、德国和国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国际顶尖设计团队同台竞技,优中选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胜出后,她反复多次与设计方深入探讨交流,提出了新校园的规划设计理念、建筑风格及具体要求。

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一是学部学院书院制;二是生长型校园;三是园林中的校园、校园中的自然;四是以学生为中心;五是庄重、典雅、温馨、美丽。

校园规划设计的规模:规划设计六部两团。六部分别是:理工学部、经管学部、人文学部、教育与艺术学部、公共教学部、国际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部;两团分别是:大学科技园组团、教师公寓组团。

校园建设中五位一体同时落地的作法:在许昌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总体规划、校园文化、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软硬装饰同步落地。开创了国内高校新校区建设五位一体、立体推进的先河。

整个校园树木葱茏、绿草遍地、鲜花盛开、鸟鸣声声,蜿蜒曲折的河流、水面开阔的湖泊,水禽在水面嬉戏,行人在桥上观望。走进校园,犹如走进园林之中,庄重典雅、中西合璧的建筑掩映于鲜花与树木之中。在这里,生态与人文交融,自然与文明共生,有着叠山理水的文化空间,校城一体、共享交融的育人平台。在这里,彰显学院主体学部书院协同育人的先进理念,以生长型校园的格局,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

秉持中原科技学院“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在许昌校区的建设过程中,李香枝制定了高于国家建筑标准的“校标”,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转角,一道砖缝,都按照建筑美学的要求,施行定制式施工,精益求精。

许昌校区的建设体现了学科与专业的融合,学院与学部书院的融合,强化社区化的管理,突出了学部书院协同育人功能,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师生在一起生活、交流、研讨学术问题和人生问题,共同成长;学校实现了人车分流,解决了长期以来校园人车拥堵的难题,整个校园安静庄严、干净整洁,处处盛开文明之花。

李香枝在校园规划上如此用心,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要让学生在校园里的学习更便捷、更自由、更个性,要让学生在校园里的生活更舒适、更丰富、更美好。二是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建精品工程,办百年名校”的目标。

四、春风化雨三十载,硕果累累香满枝

从郑州铁文技校,到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再到中原科技学院。李香枝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如今的中原科技学院,以“创办百年名校”为愿景,奉行“立德树人、报国利民”的使命,秉持“育人为本、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恪守“人格、能力、责任、奉献”的校训,践行“尊重、协作、务实、进步”的行为理念,形成了“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中原科技学院精神,各项工作都走在同类院校前列。

凝练特色育新人,群英荟萃展风采。中原科技学院紧扣“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办学定位,逐步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凝练办学特色,持续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和契合度,积极助力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到2024年,学校开设有理、工、文、经济、管理、教育、艺术7个学科门类44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机械、土木水利和国际商务3个学科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等6个专业入选“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总数位列全省民办高校第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广播电视编导、音乐学等8个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工业设计、机械电子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商务英语、市场营销、汉语国际教育、小学教育、财务管理等11个专业被确定为河南省民办高校学科专业资助项目。《机械设计》《标志设计》《人机工程学》等18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语言文化十六讲》《管理学原理》《现代汉语基础三十讲》等9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管理理论与方法》《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幼儿绘本阅读》等3部教材获批“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河南省规划教材,《管理学原理》《大学英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学校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86.8%,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0.5%,60多位教师被授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文明教师”“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河南省民办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潜心修炼强内功,德业并举重内涵。中原科技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研究,以内涵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学校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500余项,省级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论文23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150余部;荣获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7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9项;获批市厅级以上研究中心14个,其中“河南省高性能制造与特种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港口枢纽与临港经济研究中心”获批河南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港口物流与临港经济研究中心”获批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原民间游戏手工制作坊”获批郑州市社科普及基地。学校还拥有“许昌市低碳生态建材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许昌市技术创新中心,“汉魏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等5个许昌市新型智库建设点。一批教研室被评定为河南省高等院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物流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立项。多个项目获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和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础工程》教材编写等多个项目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学校学报《应用技术研究》连续三届蝉联全国“十佳学报”。

弦歌不辍灼芳华,滋兰树慧满庭芳。中原科技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共有学生社团组织103个,每年举办青春文化月、爱国文化月、趣味运动会、青春广场舞、草地音乐节、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校园歌会等特色活动。学校多次荣获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优秀志愿者团体”、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和“优秀服务团队”等荣誉称号。在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中,作品《奋斗》获全省百首红歌接力唱活动特等奖,作品《红旗飘飘》获全省“舞动青春”视频接力活动一等奖。学校积极支持师生创新创业,建有面积5120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和18000平方米的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南省众创空间”。学校已累计服务123个创新创业团队、服务科技类中小企业62家、孵化26个学生创业公司、在孵企业35家,申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51项。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及创意挑战赛省级特等奖和最佳创意奖、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金奖、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省科技文化艺术节一等奖、“金星杯”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创意大赛一等奖等众多奖项。

春风化雨廿一载,桃李芬芳满天下。李香枝积极倡导全人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学校持续推进以美育人文化浸润活动,成立了校级大学生吟诵团、军乐团、合唱团和舞蹈团,开足开齐美育课程,举办一年一度的全校性艺术展演、吟诵文化节和合唱节,搭建艺术实践平台,学生的艺术作品频频在省级以上艺术比赛中获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被评为河南省A类学校,走在了全省民办高校的前列。《三门峡市职业技术学院食堂设计》等11篇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被评选为2022年河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获奖数量在全省民办高校中位居前列。2022年学生在校外学科竞赛中共计获奖278项,其中国家级74项,省级204项,连续4次在全国“高教杯”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考研录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擘画蓝图启征程,砥砺奋进谋新篇。李香枝常说,改革、创新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中原科技学院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实现规模扩展与内涵建设的统一,校区建设与教学建设的统一。学校以党建引领工程、人才汇聚工程、条件达标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特色凝练工程、治理增效工程、文化强基工程、新校区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为载体,以“院办校”“院强校”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综合能力与水平的全面加强和提高。

为实现“办百年名校”的愿景,李香枝提出规模扩展与内涵建设相统一的战略方针,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制定《中原科技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和河南省高等教育的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明确“规范高效,特色鲜明,质量就业双优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紧扣“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办学定位,在“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的大背景下,密切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全面深化改革,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坚定不移地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中。

五、热心慈善,回馈社会

李香枝常说,一个人一时的成功是可以靠机会、靠运气、靠趋势实现的,但长久的成功、持久的良好形象是要靠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够达成的。

作为一位艰苦创业的女性,李香枝既有男性的果敢,又有女性的柔情。早在2005年,她创办的郑州铁文技校就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扶贫培训基地”和“阳光工程”基地。李香枝作为扶贫培训基地的校长,到巩义市涉村镇北庄村宣传扶贫政策,一个女孩找到她哭着说:“李校长,我今年高考落榜,家里穷,实在交不起学费,您能不能帮帮我?”李香枝看着眼前的这位渴望读书的女孩儿,眼泪湿润了双眼。她想到了自己:当初为了买本1块钱的书,母亲跑遍半条街借钱,还拿着鸡蛋为她换作业本。历历往事涌上心头,不禁感慨万端。如今,她有能力了,她要做鼓荡爱与温暖的春风,帮助孩子们实现梦想,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于是,她当场资助这名女孩学习数控专业。毕业后,女孩被安排到广东一家汽车制造厂工作,第一个月发工资,她全寄给了李香枝,在信中她写到:“尊敬的李校长,请允许我叫您一声李妈妈。您虽然没有养育我,但您用母亲般的爱温暖了我,培育了我,教给我技术,教会我做人。您不是亲妈胜似亲妈,您就让我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为您尽一点孝心吧!”女孩的信深深触动了李香枝柔软的内心,她益发感受到慈善事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延续学业,李香枝再也停不下做慈善的脚步。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铁文技校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组织安排了9000余名贫困地区青年参加技能培训并顺利转移就业。学校为学员免费发放被褥及学习生活用品9000套,带动近万户农民脱贫致富,为郑州市贫困地区直接带来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以知识改变人生的目标。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郑州校区开始招生后,李香枝即设立“香枝助学金”,每年拿出50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她以自身的创业经历激励着广大学生正视困难、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14年1月,“第二届郑州慈善大奖颁奖晚会”在郑州艺术宫举行,李香枝女士在“第二届郑州慈善大奖”评选中获得“爱心个人”大奖。2017年6月,河南华侨教育集团揭牌,李香枝向“河南华侨教育公益基金”捐款。除此之外,她还为贫困地区学生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出资支援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同时,李香枝作为郑州慈善总会副会长,连年支持郑州慈善事业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对社会的回馈与大爱,用教育工作者独特的温暖传递慈善的芬芳。

追求事业、奉献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李香枝一生无怨无悔的追求。她钟爱教育事业,热心参与慈善,累计捐款达2000多万元,成为撒播大爱的天使。

在李香枝看来,慈善和教育可以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也就是说,慈善可以促进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源与本质。她认为教育和慈善所展示的都是人性的光辉和仁爱品格,因此她积极推动教育与慈善的有机融合,不仅通过捐助,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是通过教育培训,用知识改变人的命运,扭转贫困。李香枝认为,教育能唤醒人的潜能,唤醒社会的真善美,慈善需要教育传递,要让慈爱和友善成为日常,并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

李香枝常说:“教育是最有价值的慈善,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是慈善回馈社会的真正体现。”她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而感到幸福与光荣,因为教育就是帮助人、成就人,就是最大的慈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李香枝深受学生爱戴。她办公室的灯常常是半夜还亮着,她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她用一颗慈母之心感动着学子们,在2017年教师节大会上,学生亲切的喊她“妈妈”,言语中包含无尽的情谊。

友情链接 / Links

主办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中路94号黄河科技学院院内

电话:0371-68880116    网站备案:豫ICP备20017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