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怀的教育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树青:老树发新枝,晚景展宏筹

发布日期:2024-03-29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展现当代中国民办教育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弘扬民办学校创业人、掌舵人心系教育、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经有关领导和专家提议,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内资《河南民办教育》推出“有情怀的教育家”栏目,面向全国遴选民办学校创办人和掌舵人进行连续报道,并在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现刊发第6期《王树青:老树发新枝,晚景展宏筹》。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39年前,王树青先生在73岁高龄时开创基业,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学院校——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教育事业贡献了他的后半生。

一日为医,终身为医,这是王树青先生毕生的真实写照。王树青出身医学世家,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长春医科大学,历任东北军区总后第26医院医务科主任、南下军事接受代表团医疗组军代表,为实现东北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级勋章”。后任河南医学院医务科主任、医教管理科科长、教材科科长,《河南医学院学报》主编。

源起:初心与使命的交融

少年时,王树青就立下学好医学、报效祖国的宏图大志,始终把治病救人、帮助人民脱离苦海作为人生追求。

1980年,王树青从河南医学院离休。1981年,在河南省医学会主办的《河南医药》杂志编辑部义务帮助组稿编辑,工作中,他发现一些地方的医疗工作者基础理论知识差,因此发生了许多骇人听闻的医疗事故。王树青痛心疾首,感慨“世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不知凡几”!究其原因,是国家医疗教学资源短缺,许多人想上学却没有机会,他便产生了把自己一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给后人的想法。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肯定了民办教育的发展。

“我一生做了许多工作,都是努力而为,而效果不大。怎晓离休之后73岁,适逢国家社会力量办学政策,使我又焕发青春,紧跟党的政策走,发挥个人一生之所学所能。”相关政策的出台让王树青更加坚定了为国家、为社会贡献医学知识的想法。

启程:从无到有的初创之路

1984年,借力改革的春风,以一颗赤诚的报国心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王树青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在各级领导和张静吾、涂通今等著名学者专家的协助下,在一大批河南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的帮助下,创办了“郑州医学进修学校”。

社会力量办学虽然是一项国家改革开放后利国利民的政策,但受到各种办学条件的限制,王树青开始作难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首先要解决校舍问题,随即,请教师、购置办公用品及教学用具、招生、食宿等一连串难题接踵而来。

办学初期,房无一间,地无一亩。后来,王树青东拼西凑,租用了河医子弟学校、幸福路小学等几间小学教室。

教学地点算是有了,从哪里请教师也是难题。当时最有效的途径是依托和整合河南医科大学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优势,尤其是那一批刚刚离退休下来的老医学专家、老教授,身体好好的、热情高高的、教学能力棒棒的,愿意发挥余热的。

“用他们丰富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经验,来培育万千学子,岂不是如鱼得水?何乐而不为?”王树青便广发“英雄帖”,邀请他们重新返回课堂。老教授们也都被王树青的古稀创业精神、办学精神、治学精神所感动,纷纷给予大力支持。

在那个民办学校刚刚兴起的年代,人们都对其怀着极大的疑问。第一天开学,教室里只有几个报名学习的人,更多的在窗外、在校外观望。

任课老师们在王树青的精神鼓舞下,都表示,我们是为传经送宝而来,为培养下一代而来,不要报酬也会上好课。几天之后,教室就满的挤不下。学员听了课之后都觉得受益匪浅,来此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磨砺:建校的困难与收获

租房办学长期下去肯定不行。王树青东凑西借筹资18万元,1990年在郑州市南郊冯庄租用了10亩地建校区。新校区建成后,学校提高了办学条件,有了自己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学生宿舍,当时在校生达到3000人的规模。

建校初期,王树青就明确提出:“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面向基层,全心全意地培养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才”,勉励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培养出“有志有力比贡献,无私无畏看谁能”的医学人才。王树青深知,教学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他亲自组织教师制定教学大纲,请来了最好的专家教授来授课,建设了自己的实验室。

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医学教具又十分昂贵,他带领着学校职工自己动手制作,添置了设备,开设了实验课程。为了建解剖实验室,王树青亲自到一些建筑工地去拾平整土地时挖出的骨头、四处联系无人认领的尸体,带回学校自己制做解剖标本供学生学习;为了让学生学会接生和计划生育的操作,他带领老师们自己制作子宫模型,制作新生儿模型,让学生有机会去练习操作;他还到一些公办学校去找一些废旧设备回来,经过修理让学生实习使用。

成长:医德教育培育优秀人才

王树青自办学以来,把爱心、真诚,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他把家庭与学校融为一体,把学生当子女,严格要求,真心培养。建校初期,许多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差,王树青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免除贫困学生的部分学杂费用。

陈道云是学校1991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老家安徽涨洪水,家里房子被冲垮了,也联系不上家里人,这一学期的学费还没凑齐,下学期就更没法上了,便着急回家。王树青听说后,把陈道云叫去说:“你不要退学,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学费我给跟你免了,生活费我会想办法的。”

“后来,我还是放心不下家人,便跟老校长说想回家看看,老校长就给了我一个东西,交代我带好,路上小心别让人家拿走了。当时我傻呼呼的,也不知道问是什么东西。回到家中一看,那是1800块钱,上面写着:这个钱用在你们家盖房子,你们家有了房子住,你在这儿学习就安心了,你抓紧时间回来。”从那以后,陈道云便想着今后一定要报达王树青的恩情。

王树青十分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他始终把医德教育作为医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九十岁高龄时还亲自为学生讲授医德。他淳淳教导学生“学医不精等于杀人还要手工钱”,教育历届学子要以德学医、以德行医、以术救人、以术慰人。他的题词“必须有高尚之医德,才能悟化出精湛之医术”已成为澍青学子的座右铭。

1987年暑期,学校第一批学员进入临床实习,受到了各医院的赞扬,医院认为绝大多数实习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已达到大专水平。尤其突出的是学员们能对病人热心服务、认真负责。这与学校的医德教育是分不开的。

绽放:开启民办医学教育新篇章

1997年以后,学校先后改名为“郑州树青医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逐步走向规模化、正规化、品牌化。当学校发展到50亩地面积时,冯庄周围全盖起了高楼,郊区乡村的“城市化”步伐加快,冯庄的地价也开始疯涨,学校想在这里继续扩大发展已经是不可能了。

1998年,学校在二七区马寨镇开发区建设了新校区。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各类教学、教辅、生活设施等功能齐全的建筑物应有尽有。2002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审批,成为河南省唯一的民办医学普通高校,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

“社会办学政策好,吾生依此焕精神。国家文化要普及,老朽也能育新人。大地一声春雷响,许多事业开红门。尽管发挥潜余热,要把桃李栽成林。民办教育有新法,不要国库一分文。荒郊变成学府地,楼房排列大学城。离休不休又执教,传经送宝育新人。十八年来不辞苦,莘莘学子志凌云。立教设坛把学传,师生家长乐开颜。国家政策人人喜,老朽也能变青年。秋去春来七十三,改革开放换新天。千辛万苦尽余力,培育学子众万千。传经送宝给后代,老树花开更鲜艳。”这是王树青1999年写下的办学总结。

即使在病危之际,几次昏迷之后,王树青醒来仍在关心着学校工作,并写下了“我一生想为人民作一点事,但是没有完成,只有办这个医学院小有事迹,希望各位首长能大力关怀,把这个学校办成一个社会力量办学成功学校。”一路走来,王树青创办的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出累累硕果,从开始只有一个专业,到目前已经拥有29个专业,在校生13000余人,培养的8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

王树青先生一生从事医疗和教育事业,为医学事业献身,为人才培养倾注心血,创校后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可,1992年获“全国老有所为集体创新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1996年获“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他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克服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医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是民办医学高校的卓越领袖,更是医学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学校将不断追寻他的足迹,传承他的精神,办好民办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卫生健康人才。

友情链接 / Links

主办单位: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航海中路94号黄河科技学院院内

电话:0371-68880116    网站备案:豫ICP备20017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