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咨询服务 >

刘鼎业:丹心育桃李 杏林写春秋

发布时间: 2024-01-08 15:29:00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

        为展现当代中国民办教育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弘扬民办学校创业人、掌舵人心系教育、勇于担当、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经有关领导和专家提议,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内资《河南民办教育》推出“有情怀的教育家”栏目,面向全国遴选民办学校创办人和掌舵人进行连续报道,并在河南民办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现刊发第4期《刘鼎业:丹心育桃李  杏林写春秋》。

        刘鼎业(1929年-2019年),男,汉族,河南通许人,中共党员,教授;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创办人之一,学院首任理事长;曾担任河南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伦理教学教研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医学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精研医术 济世救人

        刘鼎业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的耳濡目染使其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1949年,他考入中原大学医学院(河南医科大学前身),开始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并在中原大学和平第一医院开始行医。1950年因其工作出色,被评为和平第一医院“劳动模范”,出席开封市劳模表彰大会,并到省级医院作报告,介绍先进事迹和感想。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刘鼎业主动递交“赴朝请战书”,申请参加了志愿医疗手术队,奔赴战斗前线。他经常在飞机轰炸、枪林弹雨的环境中工作,有时连续几个昼夜废寝忘食。他历经了第四和第五次战役的洗礼,抢救伤员1000多人次,先后两次为伤员献血各400毫升。正是这些经历,坚定了刘鼎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矢志报国的情怀,也成为他一生为国为民和执着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

        1980年-1982年,刘鼎业作为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带领中国援赞比亚医疗队到非洲工作,为中赞友谊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赞比亚期间,他把党和国家的需要作为最高追求,把做“白求恩式的医生”作为医疗队崇高的使命,带领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传统中医技术为当地人民治病,费用低,效果好,展现中国人的精湛医术与宽广胸怀。两年中,医疗队共完成门诊119279人,住院病人33512人次,大中小手术5504人次,急危重病人抢救1936人次,受到赞比亚人民热烈欢迎,周边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深受其益,一位当地负责人说:“在赞比亚,中国医生是最受欢迎的人。”

矢志教育 传道授业

        他早在中原大学学习与在和平第一医院行医期间,就开始承担教学任务。在医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他也在提升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水平。

        1954年,刘鼎业经推荐、考试进入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学习。他的思想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为人类健康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作为人生目标,自觉把学习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勤奋学习,善于思考,为以后临床工作和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担任助教期间,他勤奋学习,善于总结和思考,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道理,创造性提出“三步九环”备课法,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心中有数,他所教授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达到了学生、教师、领导三满意。1960年他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宴请。

       1973年-1975年,刘鼎业作为队长,带领援藏医疗队员在西藏工作。他们克服了高寒缺氧、地广人稀等困难,不仅治病救人,还把培养民族医药卫生人员作为重要任务。开办藏民医训班时,针对教学条件简陋、语言不通和藏文医学书籍极少等情况,他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制作桌椅、黑板,编印教材、讲义。他还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讲授的内容以当地常见病、多发病为主,三个月的短训班就教会了学员基本掌握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技能。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方面,他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培训村社队的卫生员,建立起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防治网,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为西藏培养“一支留下来永远不走的医疗队”的光荣使命。当地藏民说:“医疗队给我们培养的医生我们信得过,用得着。”

锐意改革 求是创新

        刘鼎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已融入血脉。他曾说,“祖国和党的需要是我的志愿”,“革命干部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他40余年的工作历程中,一言一行都诠释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医学和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在临床工作中,他是仁心仁术的杏林高手;在三尺讲台上,他是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在管理岗位上,他是担当作为的领导干部。

        1977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医学院一附院副院长,主管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整顿医疗秩序,恢复重建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1982年,根据干部“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政策,刘鼎业被任命为河南医学院(1984年改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副院(校)长,推动以学校后勤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全面改革创新。1989年,刘鼎业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23年10月,他被评为“郑州大学一附院建院95周年功臣人物”。

        刘鼎业长期致力于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担任副院长期间,他一方面抓改革创新,一方面仍担任《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工作,并研究形成了完整的医学伦理学体系,发表30多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主编《医学道德》《护理学词典》《针灸常用英语》等著作。由他担任编写顾问的3部《医学伦理学》教材,2部为省内大中专医学生使用,1部在全国公开发行,先后重印8次14多万册。

倾力办学 奉献社会

        1993年,离休后的刘鼎业与家人自筹资金创办了郑州黄河医学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2年升格为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他提出“二不四为”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精神,即不拿国家一分钱,不以盈利为目的;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青年人找出路,为离退休干部专家提供发挥余热的场所。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办学之初,刘鼎业就总结凝练几十年刻苦探索研究的医学伦理观和教育观,确立了“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他认为医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承认并尊重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和人格尊严,以仁爱之心敬畏生命,这是医学教育的终极使命。该理念已成为郑州黄河护理职业学院发展前进的精神核心,激励着学院培养的一批批医护人才,在祖国各地的医疗卫生战线上前赴后继、大爱无疆。

        他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了以需定招、优胜劣汰的办学机制、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建立了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团队,探索出量化管理、学生参与的民主管理,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经验。学院聘请省内知名的离退休老专家、老教授,建立了学院专家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实施专家治校、专家执教;通过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为推动河南省医疗卫生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经过30年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学院从第一届的500多名学生到目前在校生16000余名,从一栋租借的五层楼房到现在占地850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的两个校区,已为国家培养6万余名优秀的医护人才,实现办学层级、办学规模和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河南省支援老区建设先进单位”“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等荣誉称号。

        1998年,刘鼎业被河南省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同年荣获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创业奖;2005年被评为全国“民办教育最具影响力人物”和“中国民办教育风云人物”。他的事迹被编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世界优秀华人教育专家名典》和《跨世纪优秀校长风采录》。

        刘鼎业在他的自传《回眸八十年》中形容自己是“有幸福,也有苦难;有甘甜,也有辛酸;有顺境,也有挫折;有坚毅,也有彷徨;有生活磨砺,也有生死考验;有求学过程的步履维艰,也有风口浪尖的执著信念;有朝鲜战场的枪林弹雨,也有总理宴请的荣光无限;有雪域高原的治病授业,也有远赴非洲的医疗支援;有改革开放中的拼搏进取,也有离休后的余热奉献”。

        他既是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又是一名传道授业的教师,既是一名锐意改革的领导,又是一名著书立说的学者。无论是哪个身份,都能体现着他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深厚的家国情怀。刘鼎业为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与才智,他的高尚的情操和感人的事迹必将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